首页 > 佛言佛语 > 佛言佛语1-14 > 佛言佛语十三

功德要圓滿, 不圓滿的功德, 那就是有漏。 悲智雙運般若換, 福慧雙修能圓滿。 一個人不怕做錯事, 就怕不改。 明心見性, 一般靠自己很難看到本性, 需要靠高僧大德不斷地提醒, 這就是為什麼要師父。 沒有師父的孩子像棵草, 有師父的孩子像個寶。 |佛言佛语(十三)

发布时间:2025-01-09 浏览:

佛言佛语|第十三册

功德要圓滿,

不圓滿的功德,

那就是有漏。

悲智雙運般若換,

福慧雙修能圓滿。

一個人不怕做錯事,

就怕不改。

明心見性,

一般靠自己很難看到本性,

需要靠高僧大德不斷地提醒,

這就是為什麼要師父。

沒有師父的孩子像棵草,

有師父的孩子像個寶。

|佛言佛语(十三)

目录
点击标题跳转;点击目录关闭
.

更多相关内容 敬请点击下方链接
了解更多【佛言佛语十三】内容

更多推荐

  • 其實受苦, 就是一種感受。 我們小時候 受的很多心裡壓抑、很難受的苦, 這些感受早就忘記了, 其實這些苦是白受了。 知人間一切為空, 行一切善事為功。 合一切感情之痛, 一切苦融化放鬆。 當你眼裡看到
  • 學會幫助眾生, 實際上就是在修忍辱, 因為當你在幫助別人時 有時會遭到諷刺、挑剔、 不理解、懷疑,甚至謾駡, 你全部都要忍辱。 只有學會忍辱,才能救其慧命。 忍辱之人,威儀莊嚴。 普行善法,攝受眾生。
  • 我們在人間,要守戒,要度眾生, 更要用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善巧, 救度更多有緣眾生。 眾生本是未來佛, 洗淨心靈見佛性。 學佛忍辱不忘本, 入世度眾找佛根。 |佛言佛语(十三)
  • 因為你想過五秒了, 你就會在想蘊當中出不來。 因為有想蘊, 會引發你的受蘊和行蘊, 你會想到過去與他的感受、 一些行為和在你深層思維中的意識, 你就完全被五蘊(色受想行識)所障。 再舉個例子, 某一件
  • 如果你心裡沒有“智慧”, 就是沒心智, 你就不會想出“理智”的念頭。 所以業障重的人,追根尋源, 就是“心念障礙”。 學佛人的根源,是在於你的心。 佛法界講“直指人心”。 修心修行,心為主,行為輔。
  • 這就是 “過去不可得”的真正涵義。 “心靈法門”就是 心靈“解脫之門”。 感恩觀世音菩薩。 師父讓每個弟子必須 鍛煉意識,轉移思維, 勤修苦練,圓成佛道。 (師父提醒你們,如果在看此文時, 已經在想到
  • 如果想得已經鑽在裡面出不來, 那就叫“精神障閉”。 所以師父希望大家 對過去某個人的感情, 或對某一件事的擔心, 或對往事的情懷, 都不要過分地去想, 否則你就會被“五蘊所困”, 很難照見“五蘊皆空”
  • 功德要圓滿 不肯承認錯誤的弟子, 那是心裡有缺陷的, 因為他害怕自己心中的陰暗面, 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。 這樣,他心裡的陰影 就會永遠留在他的心中。 所以學佛人, 要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。 懺悔是光榮的
  • 佛言佛语第十三册_前言
  • 以佛心 印凡心 其實人在修心前, 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活著的 真實意義。 只有在學佛後,境界提升, 才知道應該看清這個 “苦空無常”的虛幻世界, 從而達到“借假修真”的目的。 我們應該在人間用一顆佛心



  • 上一篇
    不願意暴露自己的活思想, 就會永遠生活在 自己的私心私欲當中, 所以別人會覺得你很假, 你會失去更多真誠的佛友。 佛法稱之為“無法自度苦厄”。 人生的錯誤像門檻。 跨過了自身的心理障礙, 放下了,就是

    点击下方文字下载安装APP

     APP下载 

     


    【〔视频〕法 門 介 绍-短 片】
    【【震撼视频】-众生之苦离苦得乐宣传短片】
    【〔视频〕心系众生 不忘师恩】
    【〔视频〕慈悲之行.卢臺 長世界弘法足迹!】
    【〔视频〕纪念恩师诞辰日:尊师重道 正信正念 心灵法门利益千秋 源远流长】

    在編輯與整理過程中,若有任何不如理、不如法之處

    請南無釋迦牟尼佛慈悲原諒!

    請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慈悲原諒!

    請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菩萨慈悲原諒!

    請恩師慈父慈悲原諒!

    感恩 合十